关于出塞的古诗还有哪些 出塞诗句-焦点精选

2023-06-15 15:22:45 来源:抄写作文网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出塞的古诗还有哪些 出塞诗句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出塞的古诗大全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原文:《出塞》(唐)王昌龄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注释:①但使:只要。②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③不教:不叫,不让。教,让。④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⑤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⑥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⑦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⑧沙场:指战场。⑨震:响。译文:其一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其二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的诗句出塞的诗句是什么

出塞的诗句有:忽作出塞入塞声,忽作出塞入塞声。出塞的诗句有:出塞入塞寒,忽作出塞入塞声。词性是:动词。结构是:出(独体结构)塞(上下结构)。拼音是:chūsài。注音是:ㄔㄨㄙㄞ_。出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出塞chūsài。(1)古远出边塞。二、引证解释⒈出边塞。引《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唐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清昭_《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上_其文喜之,因改今名,遂携出塞,不数载以致大拜云。”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六_八年,隋炀帝出塞巡视去年所筑长城,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三、国语词典远出边塞。古称远适异国,或出征外夷为「出塞」。四、网络解释出塞(王昌龄七言绝句之一)《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关于出塞的诗词《出塞·一度卢龙塞》《出塞曲·校尉征兵出塞西》《出塞·_轩出塞采诹疏》关于出塞的成语挨山塞海充天塞地塞耳盗钟关于出塞的词语豺狼塞路两豆塞耳双豆塞耳塞狗洞充天塞地挨山塞海敷衍搪塞四塞之固迁善塞违塞耳盗钟关于出塞的造句1、由于昭君出塞,使“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竟宁”了六十载!这已然成为历史,我拾级而上。2、黄沙古渡和月牙湖一起名列古代宁夏八景之一,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葛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西进。3、捧心,貂蝉拜月,昭君出塞,麻姑献寿,天孙织绵,则天垂廉,文姬归汉,红拂夜奔,绿珠坠楼,萍姬针神,曹令割鼻,红玉击鼓,文君当炉,红线盗盒,木兰弯。4、后来护羌从事马玄,忽生异图,背冲出塞,羌众亦叛去不少。5、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出塞的详细信息

关于边塞的古诗有哪些?

《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极具历史研究价值。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王维出塞的古诗

王维写过了很多关于出塞的古诗,下面一起去欣赏一首王维关于出塞的古诗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出塞作

唐代:王维


【资料图】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当时辽东乌桓反。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

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珠勒:珠饰的马络头。

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

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前后六次出击匈奴,皆获胜而归,得到朝廷封赏。此处借指崔希逸。霍嫖姚:《史记·嫖姚将军传》曰:“霍去病为嫖姚校尉。”

赏析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了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L1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的是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说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让读者受到启发,更有余味之感。

出塞诗句

出塞的诗句如下:

1、《出塞》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释义:当敌人来临时,所有的战士,都抱着马革裹尸的心态。不把侵略者赶出去,一定不回来,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意志。

2、《出塞二首·其二》王昌龄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释义:君不见,古来征战的人,有多少回来的。城头上的战鼓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你永远不知道,在某些地方,经历了怎样残酷的厮杀。

3、《出塞》唐·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释义:风神俊逸的战士,身穿战袍,骑马冲雪,一往无前。卷旗夜战,奇袭单于军帐,一番搏杀之下,刀都缺了刃,可想见战争的激烈。在战场上,他们是超人。可谁又知道,他们也是人,血肉之躯,只因军人的身份,让他们成为巨人。

4、《出塞》宋·王安石: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释义:王安石出使辽国时,在沿途看到百姓困苦的生活,禁不住忧伤感慨,眼泪伴着细雨打湿了衣衫。自古以来,边防的重要与边关百姓的安宁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边防战士的敬忠职守,哪有国家的安宁呢?

5、《出塞》梁·刘孝标: 蓟门秋气清, 飞将出长城。绝漠冲风急, 交河夜月明。陷敌摐金鼓, 摧锋扬旆旌。去去无终极, 日暮动边声。

释义:每当风霜高洁,天气清朗之际,蓟门古都以南是一片大好风光。浩浩沙漠,一望无垠,朔风怒号,交河之畔,如斯美景。敌我两军相遇,我军将领指挥若定,下令一鼓作气,战士个个争相冲杀,所向披靡,攻入敌人的阵地,挫败敌军的前锋,敌将俛首系颈,士卒缴械投降。

于是,我军的胜利大旗插遍城堡和原野,迎风飘摇,因而军威大振,气壮山河。在广阔的战场上,终年苦战,天天日暮听边声,按时作息已成规律,经年累月,就有些厌倦。

标签:

标签: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