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首府内比都:萧条如鬼城,缅甸人不待见,为何军政府却推崇?

2023-08-22 03:59:08 来源:WarOH协虎

说起缅甸,这个如今以电信诈骗而“出名”的国家,其实建国至今都没迎来统一。缅甸半个国家都是无政府状态,缅北更是成为“亚洲黑洞”。

作为一个不稳定的国家,缅甸连国度都不稳定。


(相关资料图)

缅甸最为人熟知的首都,是仰光,在19-20世纪,这里曾是亚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直到21世纪初,这座古都都是缅甸的国都。

可是在2005年春天,缅甸的军政府却突然宣布要“迁都”,把首都从繁华的仰光迁到北方400公里外一个叫“内比都”的地方。

当时内比都只建了两年,城市规划很大,据说花了缅甸一年的GDP,但没有什么民用设施,只有政府建筑孤独耸立在田野中。

十几年来,尽管首都内比都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中,这里有五星级酒店、大商场、高尔夫球场、国际机场,但当地就是没什么人口,形如鬼城。

那么,缅甸军政府为什么要抛弃繁荣的仰光,选择建立一座空旷的都城呢?缅甸人接受这座首都吗?

【一】
大缅主义:仰光的繁荣属于殖民者

2005年11月,缅甸突然向全球宣布迁都到内比都,当时的内比都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标记。

这座城市距离仰光直线向北400公里,位于缅北山区南侧,在缅甸“勃固山脉”和“本弄山脉”之间。

内比都处于缅甸南北交通咽喉,此地往北300公里就是旧都曼德勒,往南是繁华的缅族聚居平原。缅族人作为缅甸主体民族,其实一直想把心往北方移动,这是他们的历史传统。

然而,缅族在历史上崛起较晚,他们在7世纪才进入缅甸,10世纪后才成为缅甸最强族群。

之后,缅族曾建立过蒲甘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其中的贡榜王朝在强大时期,甚至曾东灭暹罗,北拒大清,是缅甸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

古代缅甸核心不在沿海,而在中北部平原、河谷,蒲甘王朝的首都就在蒲甘城、东吁王朝首都则在东吁城,至于贡榜王朝,前期的首都是贡榜,后期定都阿瓦,即现在的曼德勒。

这些大城都在内陆河流附近,这样的规则也符合古代农耕文明的定都习惯,因为除了海岛国家或者城邦式商业国家,封建政权绝少在海边定都。

缅甸政治中心的迁移,是在19世纪中期时,当时英国殖民者来到东南亚,通过战争控制了缅甸。

人数少的英国殖民政府,觉得缅甸很大不好控制,主要是因为南北差异太大——南为平原,北为山地;南为缅族,北为多种少数民族杂居,一山一大王。

为了减轻殖民成本,他们把缅甸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缅甸被殖民较早,这里土地平坦,人口众多,以港口城市仰光为中心;上缅甸都是山区,民族繁杂,英国人选择“放养”,让地方土司自己管理自己,只要给殖民政府交税就行了。

最终,南方的大港口仰光成为了英属缅甸的核心地区,这里和孟买、马六甲、香港构成英国在亚洲的贸易中心,缅甸的稻米、木材、宝石、锡矿、钨砂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欧洲。

其中,缅甸“柚木”对英国有特殊意义,这种优质硬木料是造船的上品。英国正是靠垄断缅甸的柚木资源,打造了自己强大的皇家海军。

在殖民时期,仰光也发展起了不少本土工业,纺织、酿酒、木材加工、机器碾米、造船等产业壮大了起来,半个缅甸的人口都向仰光周围的三角洲聚集。

在20世纪初,仰光生活着40万人,仰光周围的三角洲地区则豢养着数百万人口,这里成为缅甸不可动摇的核心。

可仰光哪里都好,就是距离缅甸“腹地”太远,对内陆的辐射太弱。

要知道,就连中部平原地区的缅族都很少跟仰光交往,北方山地的人自然更不可能南下。缅北地区和中国、老挝、泰国更近,对仰光为代表的缅族区没有归属感。

更何况,在英国殖民的百年里,“上、下缅甸”之分越来越大,几乎成为两个国家。

缅甸独立后,政府内有很多“大缅族分子”,他们觉得仰光这座城市太偏,难以撑起这个国家,还有些人认为仰光代表殖民时代的历史,它虽然繁荣,但没有灵魂。

因此,缅族主义者一直认为缅甸首都必须回到北方去,比如还都曼德勒,才能更好控制整个国家。

【二】
缅甸军政府闪电迁都,内比都不受待见

缅甸独立时,定都的问题吵了一段时间,但并未改变什么,因为定都仰光是唯一选择。

毕竟,缅甸在二战时沦为主要战场,中、英、日三国在此鏖战,北方的密近那、曼德勒等地都是战场,古都曼德勒被打烂,不具备定都条件。

而且在缅甸独立后,北方少数民族骚动,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装,中国将领李弥率领的“孤军”也在缅北活动,定都北方很不安全。

为了国家稳定,缅甸自50年代开始内战,中央部队和北方少数民族武装开战,也跟退入缅甸的中国“孤军”打仗。可缅军的素质较差,经常被打得溃不成军,统一遥遥无期。

又因为国家常年打仗,军队成为缅甸最为强大的一极,最终造成60年代军政府上台。

军政府上台半个世纪,内战打了半个世纪,缅甸沦为东南亚乃至全球最贫困的国家。21世纪初,缅甸军政府更是受到国际上的孤立,尤其是和美国不和。

从8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封锁缅甸,这让缅甸经济雪上加霜。但经济的衰败,却并没有让缅甸各方休兵罢战。

2005年11月6日,军政府更是突然向外公告——缅甸首都从仰光搬迁到北方的“内比都”。

军队一声令下,国防部、农业部、外交部、工业部等等部门全部搬迁,军政府出动军机和军车,当天就把几千人拉到了几百公里外的内比都。

但这个消息太过突然,无论是缅甸政府内还是外国使节、国际组织,事先都不知情。

其实,缅甸军方早已在2003年秘密下令,在仰光以北400公里锡塘河谷地区修建新首都,这里有个叫“彬马那”的小小城镇,首都就在彬马那旁边。

彬马那本就是军方的基地之一,扼守缅甸南北的交通,缅甸前元首奈温将军就长期隐居在这里。

但在官方层面,军方说迁都的原因一是因为仰光太拥挤,已经无法进一步发展;一是防止美国来个突然袭击,仰光临海,无险可守,政府容易被一锅端。

至于军政府建造的这座城市面积巨大,城市总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比上海稍大。

军方的眼光很“长远”,当地的城市区划朝着容纳千万人设计,街道宽阔到令人惊讶,动辄双向10车道、16车道、20车道,大片土地都空着,准备未来兴建学校和医院、办公楼。

这里的主要建筑是政府办公大楼,包括国会、总统府、部委大楼等等。为了和仰光对标,内比都也修建了一座“大金塔”,名叫“乌帕塔桑提塔”,比仰光那个还大。

内比都城内最早的居民是彬马那居民,后来迁来了仰光的公务员和官员,但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人了。军方一直鼓励外国大使馆搬来这里,但世界各国没人买账。

当然,内比都吸引不了人,主要还是基础建设还没配齐,不说基本的住宿、医疗、饮食,当地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长期靠有线电话运转,出门就靠对讲机系统。

对于住习惯繁荣大都市的仰光人来说,内比都现在还不是个好选择。

【三】
内比都的未来:如何摆脱“鬼城”外号?

在国际上,曾有人形容内比都是“一个超大的国家级别墅区”,因为这座城市面积大,建筑少,绿化特别多,整座城市就像修建在花园里。

2010年左右,军政府在当地通了高速,连上了互联网,又在中国援助下修建了机场和运动场,还开辟了高尔夫球场。

随后,内比都的五星级酒店和高级购物中心也开了起来,只是这些地方常年没人光顾,常常几十个服务员伺候一个客人。

缅甸政府说内比都常住人口有100万,但去过那里的人都认为,当地人口连20万都够呛。

在内比都,十几条车道的街上很少见车辆,偶尔有当地人的摩托车或者牛车经过,被网友调侃为“练车天堂”。

到晚上,内比都的夜景无比寂静,这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吵闹的夜生活,几个标志性建筑灯火辉煌,但行人寥寥。

因为把首都变成鬼城,缅甸民主派的媒体甚至天天黑内比都,毕竟这座城市大修了四年,小修了10年,花去了50亿美金的财政经费,但几乎没什么成效。

要知道,缅甸虽大,但21世纪初的GDP也就六七十亿美金,所以修建内比都可以说是“倾国之力”。

至于军政府说的“新首都是为了防止外国势力侵略”,连缅甸人自己都不信,美国从不会打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更何况缅甸还和中国接壤。

其实,军政府修建内比都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是和仰光脱节,建立军方自己的政治中心。以后哪怕军人交出权力,也能在国内形成“双轨制”,不会在仰光被制约。

其次,军政府内的很多人继承了“大缅族主义”的思想,他们相信如果不把首都放在北方,国家将永无宁日。

仰光在南,所以缅甸军、政、经济的核心都在南方,对北方的控制力太弱,这也是内战长期无法结束的原因之一。

军政府定都内比都,该地区就在掸邦高原的边上,指挥军队更便捷,且对周围少数民族的辐射性更强。

首都的消费力也能带动周围工农业的发展,以后给首都迁来大学,让周围的少数民族接受中央的教育,还能增加国家认同感。

就在一片质疑之中,缅甸军政府在2010年交出权力,成立民选政府,但在2021年再次反扑建立军政府。

事发之后,尽管内比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军政府呼吁各国大使馆也搬迁到内比都,可惜各国都不买账。

按照现在的情况分析,内比都短时间内无法成为仰光那样的繁华城市,毕竟仰光的崛起有百余年的积淀,还有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持。

但内比都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让它不得不被重视,缅族人都想让国家统一,为了这个目的,迁都是合理的。

所以哪怕是在2010年后的民选政府,昂山素季等人也鼓励国民接受内比都,这事关国家的百年大计。

2013年,内比都的城市建设终于完工,缅甸还举办了“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开幕式就在内比都进行。

各国代表团对内比都的评价颇高,这里起码从不堵车,空气也很清新,缅甸政府计划未来把内比都打造成旅游城市,第一步就是把各国大使馆迁过来。

截至目前,已经有几个国家愿意搬迁大使馆到内比都。也许未来20年,内比都真的会逐步摆脱“鬼城”的外号。

文/商学野

编辑 | 虢洛西

参考资料:

1.《缅甸迁都为哪般?》,陈彬

2.《缅甸军政府缘何迁都》,林锡星

标签:

最新内容